奉化布龙

发布时间:2020-12-29 浏览量:2222 点赞: 0 收藏 分享到:

龙舞,在全国流传广泛。“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节数不等,形式不一,其中以布龙最为普及。宁波各县(市)中,以奉化市最为盛行。据艺人回忆,1946年元宵节,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举办全县舞龙大赛,当时参加比赛的舞龙队有108个之多。由此可见,龙舞在奉化流传之广泛,群众基础之深厚。
  奉化布龙由敬神、娱神而逐步发展形成为民间舞蹈。舞龙队都是由村民们自愿组成的业余组织,解放前,也有部分贫苦农民,因逢年过节买不起猪肉、香烛,就筹集一些资金,办起布龙,组成舞龙班子,到各乡村表演,以此来增加一些收入。舞龙队虽然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但所定的规章制度也相当严格,除了特殊情况和生病以外,舞龙队员不准缺席,否则,就会受到经济制裁直至开除出队。
  奉化龙舞活动的时间主要是每年新春佳节前后,以欢庆丰年,祈求吉祥、富裕,一般在祠堂、庙宇、广场、街道、庭院及舞台等地表演。龙舞队到外村演出进村口时,要吹“龙灯号子”(又称“尖号”),放鞭炮,以形成一种热闹、欢庆的气氛。每个龙舞队都配有专人给各家分发“龙灯贴子”,上面写有龙舞队的队名和新年祝贺之词,如“恭贺新年”、“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各家遇到龙舞队到来,都要争相迎入,称为“接青龙”、“发利市”。有的老人还点燃三支清香在门外迎接。舞龙者持龙绕屋柱,盘厅堂,甚至可以穿过主人的房里绕一圈,然后在院子里滚舞,以示吉祥。待在院子里舞完了,主人要给赏钱,客气的人家还给舞龙者吃点心和喝酒。如果碰到吝啬的人家不肯赏钱,舞龙者就倒退而出,俗称“倒拔龙”,意为不给这户人家得到吉利。1949年农历正月初二,条宅村龙舞队在陈世雄带领下,到溪口舞龙。当时第三次下野的蒋介石正住在溪口老家。蒋介石自幼喜欢龙舞,听到这一消息后,便派人请条宅龙舞队到他的住宅“丰镐房”表演,由蒋经国的夫人给了赏钱。
  有些村通过舞龙结下了传统的友谊,年年都要互相舞龙拜年。例如:传说“石井老龙”是由尚田镇方门村的一个货郎把它从尚田镇鲍村挑到董李乡的石井龙潭的。因此,每年春节前后,方门村都要邀请“石井老龙”来作客。当石井村十二节长的大布龙来到方门村时,该村的长者就在村口点燃香火,跪地迎接,并杀猪宰羊款待来者,还请来农村剧团,演戏三天三夜给“石井老龙”观看。
  奉化布龙在形式上有九节、十二节、十八节、二十四节等多种,表演人数也随节数多少而定。
  二十四节、十八节、十二节的布龙与九节布龙不一样,只有龙面布而没有龙肚布。十二节布龙制作得比较粗大结实,在龙节内可以点燃红烛,在夜间起舞时,五彩斑斓,金光熠熠,活象一条蛟龙在凌空飞舞。二十四节、十八节布龙的制作不象
  十二节那么粗大。由于二十四节和十八节布龙没有龙肚布,所以龙身显得干瘪。九节龙由于节数适中,形象美,舞动起来矫健灵活,很受群众欢迎,奉化的九节龙达百余条之多。被誉为“龙舞之乡”的尚田镇条宅村的布龙,是九节龙中的佼佼者。此外,萧王庙街道何家村的二十四节布龙和溪口镇的大张、公棠以及萧王庙街道前葛村的十八节布龙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
  奉化布龙舞蹈动作有盘、滚、翻、跳、戏等二十余个套路。特点之一是没有“龙珠”,而以龙头手为指挥,动作随着龙头的变化而变化。十二节以上的布龙,由于大而笨重,只能表演一些简单的动作,而九节龙则动作多且能较活泼地表现出龙的各种活动姿态。经过条宅村的陈世雄、陈宁康、范成茂等老艺人的不断创作,奉化九节龙的表演动作逐步增多和丰富,发展为较高的龙舞表演技巧。至今,九节龙已有24个舞蹈动作套路和3个过渡动作:“盘龙”、“龙抓身”、“挨背龙”、“搁脚龙”、“左右跳”、“套头龙”、“游龙抱身”、“龙脱壳”、“双节龙”、“背摇船”、“圆跳龙”、“一蹲一”、“满天龙”、“摇船龙”、“游龙跳”、“靠足快龙”、“龙滚沙”、“龙戏尾”、“弓背龙”、“龙出首”、“快游龙”、“直龙”、“快跳龙”以及“小游龙”、“龙钻尾”、“大游龙”等。其中许多不同的跳跃动作和躺在地上滚舞的技巧,都是民间艺人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并在舞蹈实践中不断创作出来。
  奉化布龙表演有其独特的风格。龙舞的老艺人常说,“龙身一节节,人心要齐一”,就是说要高度的协调和统一,才能做到上下连贯,一气呵成。九节龙的速度快,调动的幅度也相当大,在整个表演区迅速飞舞,加上舞者的情绪热烈奔放,技艺纯熟,动作干净、利落、敏捷而又激烈,令人目不暇接,确有一种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
  奉化布龙舞蹈的特点可归纳为两句话,即“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
  所谓“人紧龙也圆”,指的是龙的形象。布龙舞得圆不圆,是衡量布龙,特别是九节龙舞蹈技巧水平的主要标准。龙舞得越圆,说明技巧越高。如果舞得不圆,就会成为一条“瘪龙”。如“快跳龙”,每跳一次,整条龙在演员脚下依次越过一次,龙犹如成了一个“活的圆圈”,不断地翻滚着,越快越圆越美。在舞动时,除了三个过渡动作外,龙头手都要转身与后面舞龙身者对面而舞,这是奉化布龙区别于其它布龙的主要特征,也是奉化布龙舞得“圆”、舞得“紧”的主要技巧所在。舞动时,龙头手若跑到第三节身后抠绕出来,舞第二节的人则要紧跟舞龙头的路线,紧追不舍,后六节舞龙身的也必须左、右小跑,舞龙尾者就要连跑带跳,按龙头舞动的幅度个个“到位”,人才能跟得“紧”,龙才能舞得“圆”。使人看了有“龙圈环环扣住,龙身紧紧缠绕”之感,这就是“人紧龙也圆”的奥妙所在。
  “龙飞人亦舞”指的是九节龙的24个动作套路中有15个是舞龙者舞蹈的,如“搁脚龙”,双数舞龙者单腿跪地,单数舞龙者一脚搁在双数膝盖上而舞龙,“背摇船”,除龙头手外,全体横躺地上,用弓背摇动的力量舞动龙身。“快跳龙”和“游龙跳”是龙在舞动时,人依次在龙身上跳跃而过。这些人的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流动中进行,加上舞动时速度快,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也十分紧凑,舞动时龙身迎见,“呼、呼”有声。整个龙舞动作变得“猛”,舞得“活”,龙身“圆”,形成“神”,只见龙在飞腾,人也在翻舞,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奉化布龙的音乐伴奏过去以“奉化锣鼓”为主,其节奏形式是“三五七”。所有乐器不管两面锣或六面锣,全都固定于一个锣架上,把锣架扎牢在一个人的肩背上进行敲打。为增加舞蹈声势,有的还加上一只小鼓和一副铙钹,由三人演奏;有的用上“龙头号子”。沿海的龙舞队也有用海螺吹号的。解放后,在伴奏方面也有发展,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伴奏形式。1955年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农民业余音乐舞蹈会演时,由奉化“九韶堂”民间吹打乐队伴奏。当“盘龙”时加上唢呐吹奏[柳青娘]等曲牌来衬托欢乐的气氛,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奉化布龙舞龙者的服饰,上身穿的是对襟上衣,下身穿淡绿色“灯笼裤”,用普通的淡绿色的布料缝制。腰上围绣花腰带,小腿扎白色的“裹腿”,脚穿草鞋。
  奉化布龙的制作和组装:龙头,用竹篾制成骨架,长为60厘米,高为100厘米(眼睛到龙角顶为60厘米,眼睛至下嘴唇为40厘米)。龙头的头颈与下面接牢的龙节口径一样大。龙头的脸部凹进,鼻子耸起。两只角似鹿角。龙嘴张开,两片嘴唇张开的口高30厘米。龙头的骨架用白布包扎,用广告颜料画龙头,然后用清漆覆盖颜色。龙的眼睛用有机玻璃制成,可以装灯放光。脸部两侧可以装上数量不等的竹箭片,以示威武。眼睛边装上用硬纸板剪成的睫毛。嘴唇里面装上两排铮亮的铅皮或硬资料薄片剪成的牙齿。龙嘴下的胡须用麻线或绵纶线做成。龙节,显圆筒形,用竹篾编制。龙节的直径为20厘米或25厘米,长为25厘米或30厘米。龙面布,底色为黄色或青色,上面印上一片片的龙鳞。龙面布宽33厘米,加上两边各为18厘米的“龙百脚”(色彩也可选择黄色、绿色或白色),共宽69厘米。九节龙身分为8段,两段之间240厘米,加上龙头和龙尾共长18厘米。各段间距均等。龙肚布,宽为36厘米,长与龙面布一样,色彩可选择白色或黄色。龙尾,用竹篾编成,长60厘米,与第8节龙节相接处的圆直径为25厘米或20厘米,往后圆径逐渐缩小,成蛇尾样。龙尾巴最后部分装上竹箭片,呈现鱼尾状。竹箭片长度可自定。龙棒,9根,用杉木制成,每根长128厘米。龙筋,由麻绳或塑料绳制成,装在龙面布与龙节之间,与龙面布长度一样。
  奉化布龙的形成年代,条宅村老艺人陈世雄据他艺师陈阿满口头传下来的话说:“至少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在抗战胜利后的一年,陈世雄所率领的条宅老龙,曾与100多条龙比赛,夺得第一名。
  建国后,奉化布龙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1953年,条宅村的龙舞队到中南海表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5年2月,条宅村的龙舞队首次在省城杭州表演,接着赴京参加全国农民业余音乐舞蹈会演。中国青年艺术团学习了奉化布龙,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节民间舞比赛,获得三等奖。从1955年至今,条宅村的龙舞队作为奉化布龙的主要代表,多次参加了省内外的文艺调演和邀请演出,并在单龙表演的基础上,曾创作过《九条龙》、《龙虎斗》、《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节目。1996年,文化部正式命名奉化市为“中国民间艺术龙舞之乡”。
  奉化布龙这个独特的民间艺术,在逐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显示了奉化人民在创作民间艺术方面的聪明和智慧,也折射出奉化人民不断创新的精神。
  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全国很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奉化布龙由敬神、请神、娱神逐步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熟。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能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造型生动,转换巧妙,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而且由于龙身轻,舞动起来速度快,龙圈环环相扣,龙身紧紧缠绕。
  历年来奉化布龙多次获全国和省内外大赛高奖。1955年赴京获全国农民业余音乐舞蹈优秀演出奖,随后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铜奖;1988年参加国际旅游年全国舞龙大赛荣获银奖;1997年参加全国龙舞艺术节荣获最佳奖和“玉玺杯”奖,同年9月参加全国万里长廊现场会比赛荣获金奖;1999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迎澳门回归中华布龙大赛”荣获银奖;2004年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风从东海来》的优秀节目评选中荣获金奖。
  奉化布龙传统套路多达四十余个,为一般龙舞所罕见,其中有的已被用作国家体育舞龙比赛的规定动作,被大江南北的龙舞所移植。1990年,奉化布龙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1996年奉化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艺术)之乡。2005年被浙江省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